close

教心期末考重點

第七章增強&懲罰

史金納skinner:工具操作制約(Intstructional conditioning

  1. 正負增強
  1. 增強:凡事能增加個體反應頻率(增加好的反應
  2. 增強物:產生增強的物件
  3. 正增強:給予刺激(喜歡的),增加正向反應
  4. 負增強:移除刺激(不喜歡),增加正向反應
  5. 普瑞馬克原則(老祖母法則):如…就…,先完成不喜歡才可以進行喜歡的
  1. 懲罰(減少不好的反應
  1. 正懲罰:給予刺激(不喜歡的),施予式懲罰
  2. 負懲罰:移除刺激(喜歡的)剝奪式懲罰,不能玩電腦

不論是正負增強都會增加行為出現的頻率,懲罰則是降低或禁止行為的發生

課本表7—2正負增強與正負懲罰的定義與解說表

 

定義

解說

正增強

任何一種事件,施予學生時,增加其行為出現的頻率

舉例:當小美於課堂中舉手發問,老師露出微笑,小美為了得到老師更多的微笑,所以它會勤於舉手發問。

正增強物:老師的微笑

強化行為:學生舉手發問

負增強

任何一種事件,從學生身上移除時,稱加其行為出現的頻率

舉例: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後,一直盯著小明看,希望他回答問題。小明不喜歡老師盯著他看,便回答問題,老師就不會盯著他看。

負增強物:老師盯著學生看

強化行為:學生回答問題

正懲罰

任何一種事件,施予學生時,降低行為出現的頻率

舉例:老師責罵小志在上課時間亂跑,因為小志不想受到任何責罵,所以就克制自己不當的行為。

正懲罰:老師責罵

降低行為:阻止學生亂跑

負懲罰

任何一種事件,從學生身上移除時,降低行為出現的頻率

舉例:阿金捉弄同學,老師懲罰他下課前先關門窗後再走,阿金不想再被罰關門窗,便不再捉弄同學。

負懲罰:下課前先關門窗

降低行為:阻止捉弄同學

四、操作制約增強的方式

()原始增強與次級增強

原始增強物:能夠直接滿足生理需求的刺激ex食物、水

次級增強物:經學習而間接使個體滿足的刺激

ex金錢可買喜歡的物品,喜歡的物品為原增強物,金錢為次增強物。

  1. 社會增強物:讚美、鼓掌、擁抱
  2. 活動增強物:學生完成指定作業即可獲得玩遊戲的機會
  3. 代幣增強物:學生背誦唐詩,一首一點,集滿五點換獎品

()立即增強與延宕增強

立即增強:個體表現正確反映後,立即給予強化行為的物件ex網路遊戲經常使用立即增強讓學生獲得滿足,並完成下一關的闖關

延宕增強:個體正確反映後,不立即給予增強,而是間隔一段時間再給予增強

 

 

()連續增強與部分增強

課本表7—3 連續增強與四種間歇增強的內容比較表

分類

定義

舉例

反映類型

增強停止後之反應

連續增強

在每個反應之後給予增強

打開電視看節目

快速習得反應

相當低的持續力;反應快速消失

固定時距增強

每間隔一段同樣的時間之後,就給予增強

每周實施小考

當增強的時間一到,反應率會增加,但是在增強過後,反應率即下降

低持續力;當增強的時間一到,卻未出現增強物時,反應率就會快速下降

不定時距增強

每隔一段不同的時間之後,就給予增強

不定時抽考

緩慢且平穩的反應率;在給予增強之後,反應極少終止

高持續力;反應率會緩慢的下降

固定比率增強

在反應達到一定次數之後,才給予增強

按件計酬

很快的反應率;在給予增強後,卻會終止反應

低持續力;當期望在一定的次數反應後能得到增強,卻未能如願時,反應率會快速下降

不定比率增強

在反應達到不定次數之後,給予增強(不確定哪次反應過後,能得到增強)

吃角子老虎;簽樂透彩

非常高的反應率;在給予增強之後,反應不太會終止

最高的持續率;反應率維持很高,在持續下降

 

教學法

第四節、傳統行為主義在教學上的應用

貳、激勵正確行為

行為塑造:又稱為連續漸進法則,是指要求學生完成的行為,區分成若干步驟,每完成一個步驟就給予增強,而漸次完成目標行為。

代幣制度:當學生表現出正確時可以獲得代幣,代幣可以是點數或任何容易代表學生得分的道具。學生累積一定代幣後可交換他們想要的獎賞。(注意~!依據學生年齡獎賞有所不同,且代幣的給予須採取間歇性時間制,以維持學生更長時間的行為)

普瑞馬克原則:又稱為老祖母原則,指運用受歡迎的活動,作為不受歡迎活動的增強刺激

參、因應脫序行為

洪水法(flooding):給予學生過多的增強物,直到厭惡,也稱為饜足或過度滿足原則。

反應代價:指對於某種違反秩序的行為,學生會失去一些增強物。

肆、編序教學:採取操作制約的「連續漸進法」,將教學單元拆解成小單元,按邏輯排列

伍、電腦輔助教學:使用電腦的編序教學,優點是不用人力,缺點也是不用人而少了互動

陸、精熟學習:使大部分的學生能精熟所有的教學目標。(編序教學+精熟學習)

精熟:指一個測驗中能答對80~90%

柒、凱勒計畫:又稱為個人化系統教學法,受操作制約、編序教學、精熟學習的影響,再加入個人化學習以及合作學習。

(注意比較特別的專有名詞)

第八章

三元學習論

交互決定論(三元學習論):班杜拉提出,即個體的個人、環境和行為等三種因素會互相影響,從而形成學習

一、個人:泛指學習的「內在動機」,也是社會認知論中「認知」的部分

二、環境:指學習的「外在動機」,也是社會認知論中「社會」的部分

三、行為:個體本身所學習的結果,也會反饋到個人與環境因素

觀察學習

第二節、觀察學習

 

壹、觀察學習的實驗

不倒翁實驗:班度拉的研究,意指有樣學樣

 

貳、楷模、模仿與替代性學習

觀察學習:又稱作「替代性學習」指個體以觀察他人行為與後果來進行學習
楷模:模仿的對象

模仿:個體在學習時,對社會情境中的某人或團體的行為進行學習的歷程

 

參、觀察學習的歷程

一、注意:選擇觀察進而發現重點

二、保留:記得楷模行為

三、再生:練習進而流暢專業

四、動機與增強:經由增強強化動機,自發增加行為出現頻率

 

肆、觀察學習的模仿類型

一、直接模仿:最簡單的學習方式,人類生活中基本社會技能的習得即是直接模仿

二、綜合模仿:又稱為創造模仿,是學習者多次觀察而形成自己的行為

三、象徵模仿:指學習者非模仿楷模的具體行為,而是模仿人物的性格或行為代表意義

四、抽象模仿:指學習者從觀察中學習到的抽象原則,在某些條件下才會表現出自己懂這些規則,如數學的計算,平常看不出來會,但是真正解題時才會顯現出來

 

陸、影響觀察學習的因素

  • 個體的認知階段
  • 個體的目標設定
  • 個體的自信程度
  • 個體的期望結果
  • 楷模的聲望能力
  • 楷模的形式後果

自我效能

第三節、自我效能:自覺自信,指個人在特定領域中能否達成任務的綜合性判斷知覺

貳、自我效能的來源

  • 精熟經驗:正向的成功經驗
  • 生理與情緒狀態:緊張(低自我效能)or放鬆(高自我效能)
  • 替代經驗:意即重要的榜樣能夠幫助我們提升信念,影響人們生命中所選擇的行動方向
  • 社會說服:個體透過他人鼓舞或潑冷水,從而使自己相信或不相信能夠完成任務的能力

 

參、自我效能的評核

  • 知識
  • 效能預期:或稱效能信念,是引發人類動機的基礎
    1. 大小:個人相信自己能執行工作的困難程度(自身認為減肥不吃比運動容易)
    2. 強度:個人評斷其能否堅持從事某一任務的程度(減重後仍維持)
    3. 類化能力:指個人的意我效能是否也能適用於其他任務情況(能減肥就能戒菸)
  • 結果預期

自我調節學習

第四節、自我調節:自律

自我調節學習:是一種後設認知,是自己對自己學習行為的監控與計畫

第九章

知識類型

貳、知識的類型

內隱知識:無法用言語或文字完全表達出來的知識

外顯知識:可以用文字和數字來表達客觀知識

陳述性知識/陳述性記憶:透過文字和各種符號系統來陳述的知識ex定理、公式、地名

情節記憶:對發生在生活中的特殊事件之記憶

語意記憶:文字、事實、理論、概念的記憶ex爸爸的頭髮是灰白色的

程序性知識/程序性記憶:透過一定程序運作後,可形成某結果知識ex駕駛汽車

自我調節知識/條件性知識:知道如何管理使用你的陳述、程序性知識

 

感官、工作與長期記憶(基本意義)

第三節、工作記憶

雞尾酒會現象:同時有好幾組人在談話,你通常只能注意其中一組人的談話

神奇數字7:指短期記憶的平均容量7個位元(7±2個位元,也就是7~9個位元)

認知負荷:太多訊息或者太困難而難以負荷的情況

意元集組:將訊息依個別位元予以分組ex手機號碼三個數字一組0900-123-123

 

第四節、長期記憶

情節記憶:對發生在生活中的特殊事件之記憶

語意記憶:文字、事實、理論、概念的記憶ex爸爸的頭髮是灰白色的

記憶的相關效應

參、長期記憶的相關效應

雙重符碼理論:形碼+聲碼的學習策略

序列位置效應

初始效應:最初學習的較容易記憶

時近效應:最後學習的較容易記憶

閃光燈效應:生活中發生特別震撼的事情時,特別會記憶中當下的情節與情緒

舌尖現象:話到嘴邊卻想不起、說不出

記憶扭曲:目擊者記憶和事實不一定相符

記憶干擾

順攝干擾:舊記憶干擾新記憶(順理成章)

倒攝干擾:新記憶干擾舊記憶(大逆不道)

第十章

後設認知

第一節、後設認知

壹、後設認知的組成

後設認知:是一種高階的知識,是有關於個體自身的思考,以及使用這個知識的能力,個體會藉以調整自己的認知過程。

定義:認識者對自我的覺知或知識;有關於認知的認知;有關於思考的思考。

後設認知的三種知識

  1. 陳述性知識:知道要做什麼(what)
  2. 程序性知識:知道如何使用策略(how)
  3. 自我調節知識/條件知識:知道使用的時機以及使用何種策略(when&how)

貳、後設認知的歷程

一、計畫

二、監控

三、評鑑

創造力

第四節、創造力與批判思考

一、創造力的組成

創造力之父:托倫斯(E.P Torrance),發展語文圖形測驗

擴散性思維(創造力):提出許多不同觀點或答案的核心能力

聚斂性思維:能夠確定一個答案的能力

擴散性思維的成分

  1. 原創性:人以下回答的
  2. 流暢性:一定時間答出最多數量者
  3. 變通性:一定時間答出最多種類者
  4. 敏銳性:對問題具有敏感觀察力
  5. 精緻性:精益求精
  • 創造力的歷程

華拉斯(Wallas)1962年提出創造性活動的四階段歷程

  1. 準備期:足夠的知識是創造力的基礎
  2. 醞釀期:沉思、頓悟,期待水落石出
  3. 豁朗期:頓悟
  4. 驗證期:頓悟後的驗證

學習遷移

第五節、學習遷移: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作用

  • 學習遷移的類別

一、正遷移與負遷移

正遷移: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促進作用,也就是學會運用

負遷移: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抑制作用,如記憶的負遷移有順攝作用/倒攝作用

  • 垂直遷移與水平遷移

垂直遷移:難度程度上的遷移,由難而易或由易而簡

水平遷移:相同程度上的遷移,觸類旁通舉一反三

  • 一般遷移與特殊遷移

一般遷移:原理原則遷移ex學習策略共用不同科目

特殊遷移:特殊技能遷移ex韓語日語詞序相同好學習

第十二章

需求層次論

歸因論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教育心理學
    全站熱搜

    ek7y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